框架效应¶
框架效应(framing effect)是心理学和决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,在你的研究领域尤为相关。它源自多种影响我们决策的心理机制。以下是解释框架效应发生的一些基本原理:
损失厌恶(Loss Aversion): 人们往往会更加重视确定的收益,而不是那些期望值更高但存在不确定性的收益,这是因为失去所带来的情绪痛苦更加强烈。结果就是,我们常常倾向于选择那些被表述为“确定收益”的选项,而没有意识到这种倾向。我们更偏好积极的表述,而信息的呈现方式会直接影响我们对收益或损失可能性的感知。前景理论指出,相比等量的收益,人们对潜在损失更加敏感:当结果被框架为“收益”时更趋向于规避风险,而当结果被框架为“损失”时则更倾向于冒险。
可得性启发(Availability Heuristic): 由于我们处理信息的能力有限,常常会选择那些需要较少认知努力的选项。在做决策时,我们依赖于现成的、容易回忆的知识,而不是全面探索所有备选项。被框架化的选项更容易被选择,因为它们更容易加工处理。这种认知捷径有助于我们快速做决定,但也可能导致偏差,因为容易回忆的信息未必能准确反映现实。
情感启发(Affect Heuristic): 决策不仅受逻辑影响,也受到情绪的影响。这就是为什么情感诉求往往有效:当某个选项被设计成能够引发情绪反应时,我们更可能倾向于选择它。情绪会显著塑造我们的认知和选择,常常绕过理性分析。例如,一个广告中如果呈现快乐、微笑的人群,就可能建立积极的情绪联想,让我们更倾向于选择该产品。
锚定效应(Anchoring): 我们的决策常常受到最初信息或“锚点”的影响,即使这个锚点本身是任意的。举个例子:某商品如果先标出一个较高的原价,再提供折扣,那么这个较高的初始价格就会作为锚点,使折后价显得更有吸引力。这清楚地展示了框架效应如何影响我们的判断和后续选择。
情境影响(Contextual Influence): 信息呈现的语境会显著影响我们的理解和决策。选项的措辞、做出选择的环境,以及社会或文化背景,都会塑造我们的反应。例如,将某个医疗手术表述为“存活率”而不是“死亡率”,即使统计信息完全相同,也会导致不同的决策。
确认偏差(Confirmation Bias): 我们倾向于偏好那些能印证自己已有信念和态度的信息。当信息的表述方式符合我们的先入之见时,我们更容易不加批判地接受它。这种偏差会强化框架效应的影响,因为我们会选择性地处理那些支持自己偏好的框架的信息。
https://agilityportal.io/blog/framing-theory-in-communication